可能削弱美国农地价值的三个因素
2018-11-06 18:10:00
过去的一个世纪里,美国农民经历了1920年代至30年代和1980年代的两次重大金融危机,后者发生在玉米、大豆和小米价格低迷、货币政策大幅收紧的时期。通胀调整后的农地价格在1980年代下跌了超过40%,农业信贷系统也蒙受了巨大损失,这也给储蓄和贷款(S&L)机构以及一些大中型银行带来了压力。
农地价格在1990年代初触底之后开始强劲反弹,于1994年至2015年实际上涨了169%。此外,农地价值基本未遭受经融危机的影响,仅在2009年出现过小幅下挫。不过自2009年起,农地价格开始横向波动(图1)。农地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吗?这个问题的答案,取决于三个因素:利率、美元以及关键作物价格。
美联储将实际利率又拉回到了零。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,美国的实际利率为负值。短期利率在0.125%左右,而通胀率为1-2%不等。这助推了农地价格的欣欣向荣,恰似40年前的情景:1968至1971年以及1975至1977年间,美联储将利率控制在了通胀率之下。
相较之下,1980年代的超高利率是造成那十年间农地价值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。而整个199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,农地价格开始爬升,虽然增速颇慢。直到2001年科技股泡沫破灭后,也就是美联储首次将实际利率砍至接近零的时期,农地价格才开始飙升(图2)。
既然美联储已将实际利率扳回了正值,那么农地价格是会恢复上涨,还是开始下行?这部分取决于美联储的加息力度。美联储的点图表明,在这个十年末会将短贷利率控制到3%左右。联邦基金期货显示,利率很可能会低于美联储的预期,但仍会升至2.75%,这就会使得实际利率达到1%左右。1%的实际利率本身可能不足打压农地价格,但也会对任何进一步上涨构成明显阻力。
即便美国的利率上升不对农地价值产生直接负面影响,但这催生的信贷流动变缓、购地者数量减少,也可能会推动美元走高、作物价格走低,从而间接影响到农地价值。
美国农产品占世界总量比例出现萎缩。自1997年起,美国的玉米产量占世界总产量比重已从41%下降到了34%,同时大豆产量也从46%降至33%,而小麦的产量则从11%萎缩到了6.5%。与此同时,巴西的玉米产量增加了两倍,大豆的产量增加几近四倍;阿根廷的玉米和大豆产量同期分别增长了100%及200%;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产量增长了接近50%。
考虑到这些竞争产国的崛起,玉米、大豆和小麦的价值会跟巴西雷亚尔(BRL)以及俄罗斯卢布(RUB)挂钩也就无足为奇了。当这些货币相对美元下跌时,关键作物的价格通常也会随之下跌(图3、4、5)。
美国利率走高已推动了这些货币的多头头寸减持。过去十年的多数时间里,投资者基本上能接近以零成本借入美元,然后在巴西、俄罗斯等地以更高的利率(接近10%)放贷。而现在,随着美元利率提高和商品价格摇摆,雷亚尔和卢布的价格出现持续下滑。雷亚尔、卢布以及其它新兴市场的货币下跌,降低了全球农产品的生产成本,使得农民受益,但损害了美国生产商的利益。
农地价值受许多因素制约,包括利率水准及市场心理/动量等。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农业生产的价值。我们将其定义为,玉米、大豆和小麦等关键经济作物的总产量,乘以全年的平均通胀调整后价格。
1970年代农地价格开始暴增之前,随着农产品价格的飙升,特别是在1973年之后,农业生产的价值出现了大幅上扬。同样,1980年代的农地价值暴跌,也紧跟着始于1981年、直至2000年后才触底的农产品价格熊市的步伐。近期农地价值牛市的后期阶段出现于2007年玉米、大豆和小麦价格开始飙升之后,在2013年之前一直居高不下。不过自2013年以来,关键作物的价格大多回落到了1990年代至2000年代初的低点和近期高点间的中间水平(图6)。
这些价格在未来的某个时候,可能会成为农地价值演变的关键因素。若它们反弹,那么农地价值则可能会抵抗住高利率造成的下行牵引。不过,或许在美元走强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的压力下,玉米、大豆和小麦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走低。若是如此,则可能会加剧新的正值实际利率问题,并将农地价格引入1980年代式的下滑,农民和向农民房贷的金融机构都将受损。
因此,美中贸易战的新闻颇不受欢迎,因为它可能会增加农业板块的压力。我们同时也看到美国大豆的库存出现大幅增加,这可能会进一步抑制未来的价格。
- 农地价值似乎随着利率及农产品价值变动。
- 实际利率为正可能对美国的农地价值不利。
- 美元加强或看空农作物价格。
- 未来农地价值的变化,或取决于作物价格的上涨能否抵消利率上升带来的潜在负面影响,或者玉米、大豆及小麦价格走低是否会加剧这些影响。
了解独家资讯
获得活动邀请
及时接收新闻及预警